很难想象,欧博官网创始人IP和公关水平堪称业内顶流的小米,也会迎来“史上最艰难的时刻”。 继小米Su7 Ultra首批交付不久,连续爆发#限制马力、#挖孔前盖无通风效果两条大舆情之后,这几天热度不仅没有随着小米公开道歉加“赠送积分”消散,反而大有升级趋势——小米Su7 Ultra准车主要求#无损退车,据称维权群已超300人。 截至目前,对于这3条舆情,雷军都没有正面做出实质性回应。何以至此? 扎客传媒认为,将原因归咎于“雷军被流量反噬”有点过于粗暴,问题具体出在两个地方: 1、小米汽车前期对Su7 Ultra的用户画像不够清晰,没有料到选配前舱盖挖孔的车主居然如此在乎“性价比”,而不是像传统豪车车主那样心甘情愿为“情绪价值”买单。 2、雷军在小米手机大获成功的“粉丝模式”,在移植到小米汽车高端化产品的过程中发生“排异反应”。 简而言之,表面上看是小米汽车的“用户预期管理失误”,本质上是小米品牌基因与高端汽车市场底层逻辑的致命错配。 品牌故事无法闭环,这才是真正让雷军感到头疼的地方。 一、4.2万前舱盖挖孔费试出“米粉”成色 前舱盖挖孔,是赛车和超跑的一个标配。自小米Su7 Ultra亮相,其机盖上的三个椭圆形镂空孔就备受关注,官方宣传其有空气动力学设计,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,可降低风阻、辅助散热、增加下压力,且完全复刻原型车设计。 关于挖孔争议,小米汽车的底气很足,不是虚假宣传,只是表达不够清晰: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,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。 面对车主不满,欧博小米汽车第一时间致歉,并拿出解决方案:愿意对未交付的订单,改回铝制前舱盖;对于已提车和选配锁单的用户,赠送2万积分(约合人民币2000元)。 车主花4.2万,小米赔0.2万!矛盾点一下就聚焦了。 在小米汽车看来,本身只是一个情绪价值的事儿,你发飙、我理解,道个歉、赔个礼,这个解决方案已经很有诚意了。 但是“米粉们”认为根本没有做到物超所值,本来是想从小米汽车身上“薅羊毛”,结果发现小米汽车把我当豪车车主“割韭菜”。因此不仅不满意,还喊话: “我希望雷军能保持真诚!” 更致命的是,“小米汽车=高端”的认知始终未被市场认可。 行业分析师指出:小米Su7 Ultra的传播仍停留在参数内卷,而豪华品牌的核心是“不可量化的尊严感”,小米不仅没学会,还亲手把它揉碎了。 首批Su7 Ultra车主提车后被告知,“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,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,否则只能用大约900匹马力。” 具体来说,Su7 Ultra车主需要在全国8条指定赛道中的一条至少完成一次计时,圈速成绩优于标准线成绩,才可以解锁排位模式。例如,在浙江国际赛车场,车主需要在1分46秒内完成一圈,才能解锁全部动力。 小米Su7 Ultra的车主惊呼:bushi,雷布斯你玩真的啊! 总而言之,花了4.2万选的前舱盖挖孔了却不冒气、奔着纽北赛道级而来的最大马力被锁不能装X。 米粉们怒了,现场原地跳反。 二、雷军用做手机的思维做汽车粉丝经济,算盘很响但是打错了 雷军应该觉得很委屈。 曾经小米手机的粉丝都是“发烧友”,千金难买我愿意。雷布斯随便开场演讲,销量就蹭蹭往上涨。 这一幕,在小米Su7 Ultra上市发布会上也曾经上演,仅2小时大定订单突破1万台。 众所周知,小米手机大获成功的原因,在于米粉几乎全程参与手机的研发、生产。十年前玩手机的时候,米粉们都会刷MIUI,这才有了雷军那句著名的SOLOGAN:“小米,为发烧而生!” 但是汽车的生产工艺太复杂了,很多技术可能连雷军也搞不明白,不然怎么会闹出过度宣传智驾的舆情。所以米粉想参与小米汽车的生产过程,也没有路径。 因此,小米手机和小米汽车背后的粉丝、流量逻辑全变了! 况且,手机再高端,相较于汽车而言,也是一个廉价消费品。哪怕真的电池“发烧”燃起来了,也不算很重大的突发事故。只要雷军牢牢稳住自己的人设,不可能让任何投诉和事故发酵成为重大舆情! 但汽车是重决策商品,动辄数十万,而且用户更看重品牌沉淀与安全口碑。一位车主吐槽:“小米手机出问题我能忍,但车要是失控,命就没了。” 距离3月29日小米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事件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,官方迟迟未公布调查结果。据了解,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会在十日内作出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这一时限可能会有所延长,最长不超过六十日。 最迟5月底事故结果必须公布,建议雷军和小米汽车提前准备公关预案,以应对不同的调查结果。 三、小米汽车当前舆情的困境何在? 雷军直言面临“成立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”,具体而言是三个纬度: 1、创始人IP防火墙被穿透,信任对冲机制报警。 当维权群突破300人规模,意味着雷军亲自开车门的“真诚”人设正在被动摇。不同于手机时代的粉丝宽容度,汽车用户对瑕疵的容忍阈值呈指数级下降。 如果退车维权潮继续扩散,不仅是销售和交付面临危机,更严重的是证明雷军IP无法与舆情形成有效对冲,这可能导致其口碑塌方。 2、技术防火墙危机四伏,夸大宣传“智驾”成行业反面典型 目前,前期重磅力推的“小米智驾Pro”、“小米智驾Max”表述已调整为“小米辅助驾驶Pro”、“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”。 如果329事故调查指向车辆设计缺陷,或者小米汽车夸大智驾功能,小米股价将面临断崖式下跌,供应链伙伴的账期博弈、渠道商的观望情绪将形成连锁反应。资本市场可以容忍手机业务的利润率下滑,但绝不会对汽车安全丑闻保持耐心。 3、社群防火墙不再铁板一块,粉丝护城河变成舆论交锋战场 核心米粉的辩护声量,正在被准车主和起哄群众的口水淹没。当“小米汽车不安全”、“小米汽车虚假宣传”等标签在社交平台形成认知锚点,挽回口碑的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。 此次旷日持久的舆情危机,本质是小米汽车从“性价比发烧友”迈向“高端玩家”的必经阵痛。雷军若仍用手机战场的经验降维打击,只会让小米汽车沦为“大号玩具”。 高端化的核心,不是让穷人咬牙装富,而是让富人甘心掏钱。 (责任编辑:) |